《沉淪的國土》讀書報告
 



書 名:《沉淪的國土》
作 者: 徐剛
出版社: 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 次: 一九九九年六月第十三版
 



作者簡介︰
徐剛現年四十餘,原籍廣東;幼居長江口崇明島,得長川大海靈秀鍾毓,酷愛大自然;成年後離鄉別井當了十年記者,足亦遍中華;在採訪各地過程中目睹中國生態環境嚴重破壞、自然資源日趨枯竭,痛感必須喚醒民眾保護環境,於是綜合多年實地觀察調查,再廣泛搜集科學數據,寫下一系列以保護環境為主旨的報告文學。徐剛文筆優美,擅將枯燥的數字化為詩一般的語言,故作品發表後反應非常熱烈。

徐剛早年詩作深得大陸詩壇權威艾青讚賞,由此登上文壇,曾任丁玲主編的《中國作家》雜誌編輯主任,後任廣州《現代人報》副總編輯;1989年因為參加民運,於「六四」後流亡民黎;同年曾應台灣《聯合報》之邀與蘇曉康、祖慰等人赴台訪問,一九九五年重返北京定居。

 



《沉淪的國土》是一份報告文學,是徐剛先生的心血,是中國人的哀號。如果說讀《出師表》而不流淚者,是為不忠君,那麼讀《沉淪的國土》而不悲嘆者,是為不愛國。報告中引用了真實的數據,帶出了現今中國面臨一連串的嚴重問題︰國土流失、陸地沙漠化、水源短缺、水源污染、林地驟減、人口爆炸……作為中國人的一份子,看見自己的祖國、自己的民族受到這些問題的威脅,我甚麼也沒有想,心中只覺十分沉痛。

甲、中華民族的國土問題何在?

究竟我們祖國的問題已經到達了怎麼樣的嚴重程度?我不太知道,但徐先生在中國生態環境多年來的留意和多年來的資料搜集,他就可以給我們一個肯定的答案。在報告中,他首先提到土地流失的問題,「一九四九年,全國水土流失積為一百一十六萬平方公里,如今已擴展到一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佔土地總面積的六分之一。」其後又以長江和黃河作為例子,作為引證。前者為中國最長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長的河流,後者是中國文明的發源地,孕育了十三億炎黃子孫。「黃河之水,每年挾裹進大海的泥沙為十六億噸」,泥沙是甚麼?是中華的國土,中華民族的原居之地啊!年年是這樣流、月月是這樣流、日日是這樣流、秒秒是這樣流……不知到了那個年那個月,我們將成為「無地置容」、無家可歸了?
不要以為我們的家只在河水中流失,在堅堅庭庭的陸地上也是不斷流失的。其中最嚴重的,可謂是不斷擴大的西部的沙漠化。「沙漠綿延大風沙鷥所橫貫的三北地區-西北、華北、東北-佔國土總面積的百分之四十一,號稱半壁河山,這半壁河山間卻包括了中國百分之九十五的沙漠一百四十二萬平方公里,這一條風沙線如今又正以每年一千五百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前推進。」一千五百平方公里有多大?足足是一個香港的總面積。換句話說,這條風沙線每年就吞噬了一個香港。實在駭人!沙漠化已經困擾著中國多個世紀,過去,也不知有多少中國人的生命被沙漠的風沙淹沒了,現在,也受到它的威脅-首都北京每年的風塵暴歸根究底都是西部的風沙造成的。風塵暴帶來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十億人民幣,以及帶給市民的健康損害是金錢不可以衡量的。這說明甚麼?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做好一切挽救的措施。
可是,十分可惜,在此報告中,我看不到有人(尤其是地方的高級官員)重視過這個問題。那些愚昧的牧民「湧進沙珠玉,種糧的挖草地,放牧的牛羊把草吃光,刺下的白刺、錦雞兒鏟掉、曬乾、燒飯、取暖,一年又一年,人們自己用雙手把已經埋在地下的黃沙翻到了地面下,七十年代起,沙進人退的歷史便開始了。」


另外,當作者到了福建的武夷山,他又發現了另一個問題︰人民盲目地砍伐樹木,使樹林的面積急劇遞減,使得武夷山快要變成「無衣山」。大王峰是武夷山的第一大峰,有參天古木,「到一九七四年時尚存三百棵,三百棵雖然少卻還可以半遮半掩使大天峰不至於太露,可時至今日又被大斧砍去二百九十八棵,只劉下兩棵。」武夷山以旅遊聞名,但是令武夷山聞名的卻是因為它的山怪、樹奇、水秀。如今人們把樹也幾乎砍光了,哪裡還會有人前往旅遊?旅遊是其次,固土才是最重要。眾所周知,山坡一旦失去了樹木的覆蓋,溶林現象就很容易發生,也就是說,泥土從山坡上被沖走,流入河流、沖入大海……又是國土流失的一個例子。
令作者更驚奇的是,溫州人的奇妙心態-重視死人過於活人。「溫州人不僅為死人造墳,還要為死人挖樹。溫州的舊俗,死了人的家庭,兄弟有幾人就在墳山上挖幾梱樹帶回家,沿襲至今,死一人至少要挖兩棵樹,以溫州每年死三萬人計算,僅僅因為死人而毀林一頃,一年在六萬棵以上。」人終有一日會死,但像溫州人這樣死後要霸佔山上的一個地方,又要毀掉山上的林地,實在不值得!死去的人應該受到尊重,但是這又不應忽略了後世還健在的人。明知毀林對國家,對人民都不是有益的事情,為何還要堅持去做呢?


本報告用得上「沉淪」,表示國土的問題已經十分嚴重,而這問題又離不開水,故作者用了不少筆墨於水源和水質的話題上,他形容「水,關乎人類的命運,關乎一個民族的素質,關乎千秋萬代有沒有勇敢站立的骨骼,能不能美好自由地生活」。可惜,中國的水源分佈十分不均勻,華北地區常處於旱災,華南地區卻每年都鬧水災。全國的缺水城市一百八十八個,日缺水量一千二百四十萬噸。人人都在為水的問題而頭痛,北方不夠水,就掘地打井,所以家家戶戶都用井水,長年累月都用井水,把地下的水也幾乎打乾了。試看看以下的數據︰「僅一九八三年,在水荒的陰影下爭先恐後向地下要水,便打了四萬眼井」「河北大地一共只有一百億立方米的地下深水資源,現在每年開採十三億立方米,十年以後,何以灌溉?」地下水的過度開發會使地面下陷,據證實,北京的地面正在下陷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但願以後見到的北京城不是浸在水中!
飲地下水對人的健康可能沒有問題,但是地面上的就不是了。大多數中國人現在還是飲用地面上的水的,在很多城市裡,人們飲的水都是來自不潔的水源。試看看以下有趣的數據︰「上海每天產生糞便七千三百噸,每天排放的工業和生活污水五百三十七萬噸,極大部份未經處理直接排入黃埔江。又每天從江裡取走二百多噸成為市民飲用的自來水,再排放,再取水」。不要取笑同胞們,我們香港人何妨又不是這樣?東江的水也含大量糞便和工廠排放出的廢水,只不過在經過多個處理過程後,我們察覺不到而已。

其它
徐先生在報告中提及到的問題,絕對不止以上那麼少,但是「土」、「水」、「木」這三方面,足以影響我們中國人、甚至全世界人的生活。無憂無慮的香港人,我們是不是應該靜靜地想一想徐先生指出的這些問題呢?雖然我們未必可以談上做個偉大的「愛國者」,但是做個良好的「愛港者」應該做得到!所以由現在起,我們就個環保份子,保護香港免受「沉淪」之苦-愛護樹木、減少制造垃圾、珍惜水源……還有最重要的,教育你身邊的朋友以及你的下一代(如有)這些環保的訊息、愛國的念頭。只有將這些訊息不斷地流傳出去,才不辜負徐先生辛辛苦苦地完成這報告,才不沾污我們「龍的傳人」這個美譽!
 



乙、對文章體裁有所感
《沉淪的國土》是一有科學性、可信性、真實性及時代性的新聞報告,同時也是一充滿感情的文學作品,於是合稱報告文學。
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看新聞報告是一件悶死人的事情,但是如果這是文學作品,你就會細細回味。在《沉》中所寫的全都是作者透過實地的資料搜集而來的,他懷著愛國的心穿州過省,由杭州到溫州、由福建到廣東、由江蘇到四川、由海南到青海、由廣西到新疆及由黃河到長江……撇開其它不談,這也可作為遊記,只不過是帶點傷感的遊記而已-它揭露的都是一堆又堆的問題、國家面對的問題。又因為資料是經過自己的親身搜集而來,寫作時總是離不開帶點感觸,讀者在字裡行間還是可以嗅到作者的「淚氣」。
「啊,流失的中國!」
「祁連山,冰雪資源哺育著沙漠中已經不多的綠洲的名山,就這樣快要被掏空!」
「我們的國土正在沉淪。我們的文化正在沉淪。」
「啊!沒有尾聲的國土的災難!」
「救救森林!救救孩子!」
以上都顯示了作者為了喚醒沉淪國土上的人民,「急得鼻子也快冒煙了」。原來愛國也可以如此偉大!
作者真實的文字,不僅表現在大量的真實數據上,而且還在人物的描寫中流露出來。而這人物的特寫正是新聞報告和文學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題材。我最深刻的是作者對武夷山的一個官員陳建霖的描寫,他為了保護武夷山的林木,以一個小小官的職位來抗衡數目眾多的伐木掏利者,包括比他職位更高的官員。他形容得自己十分有趣︰狗官陳建霖。他說他是武夷山的看山狗,誰砍樹他就咬誰,他就是狗官。作者一方面帶出伐木的嚴重情況,另一方面又道出國內環保份子有心無力的可憐事實。我相信他在報告的末尾提到美國總統羅斯福,就是對當時中國領導官員沒有做好環保帶頭作用,而使中國一直在沉淪的一個諷刺。
我不禁感嘆道︰徐先生的引用人物和選用人物的技巧簡直到了無懈可擊的境界。單一的新聞報告做不到這一點,但是文學作品就可以做得到。這正正是報告文學的價值,希望讀者以後讀到此類作品,可以留意這一點!
另外,我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個年輕而又未生活過在艱苦環的中國人應該讀一讀《沉淪的國土》這本書,因為你會學習到一些憂患意識,而這憂患意識又是人們生存在世不可缺少的重要意識。誰可以擔保明天不會生病?誰可以擔保明天不會地震?誰可以擔保明天不會水災?誰可以擔保明天不會旱災?誰可以擔保明天不會塌樓?誰可以擔保明天不會打仗?相信今天的沉淪,明天就不會沉淪!